日期:1970-01-01 / 人气: / 来源: / 发布:
近年来,万山区始终坚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把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作为推进农业增效的重要方式,把运用大数据平台作为推进农产品销售的重要手段,不断调整农业农产品产业结构,全面推动特色产业转型升级,为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了重要产业支撑。
创新“622”模式,建立利益分配新机制
为进一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充分调动精准扶贫户参与“开源造血”的积极性,万山区在敖寨乡中华山村试点创新推行“入股分红+村级积累+管理报酬”的“622”产业分红模式,将纯利润的60%用于贫困户、20%用于村集体经济积累、20%用于“经理团队”工资奖励,形成了村级集体资产增值保值、贫困户受益和“经理团队”正向激励的利益分配机制,成功调动了贫困农户以土地入股并参与村集体经济生产的积极性,既解决了土地流转和农户脱贫问题,又解决了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问题 。2017年底,中华山村实现了贫困户入股产业分红49万元,带动该村贫困户168户458人脱贫,贫困发生率0.64%。
“622”模式不但让贫困户尝到了甜头,更让万山区找到了壮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通过全面推广“入股分红+村级积累+管理报酬”的分红模式,万山区以“村社合一”为抓手,扎实推进集体经济建设,实现村村发展集体经济、村村建合作社经营集体经济、每名贫困户入股合作社的目标,带动9600余名群众增收致富。
调整农产业结构,开拓致富增收新渠道
今年以来,万山区进一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适合什么干什么”原则,着力把低效的玉米种植退下来,把高效的经济作物种上去,大力发展大棚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优质高效农产品,发展山地刺葡萄、香柚、黄桃、枣子等精品水果,全力构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为农户提供土地流转和经营分红双重保障。
“以前我们这一片都是荒山,也种植不了其他经济农作物,外出打工又照顾不了家里,留在乡里又得不到发展,现在发展山地生态刺葡萄、大棚蔬菜等产业,实现荒山变银山,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瓦田村村民张绍安激动地说道。
瓦田村是下溪乡一类贫困村,为拓宽群众致富增收渠道,下溪乡党委政府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为目标,整合项目资金,引进了适应性极强、符合山地种植的“山地生态刺葡萄”,成功将得天独厚的山地优势、生态优势、地理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既保存了绿水青山,又赢得了金山银山。
目前,该乡在荒山荒地上共发展刺葡萄10000余亩,园区于2015年获批省级高效农业园区金字“招牌”,惠及贫困户584户1852人。按照盛产期每亩预产8000斤以上,平产期每亩可产6500斤,每斤以保底价1.5元销售,预计产值9000万元以上。此外,葡萄基地还实行套种,林下发展天麻,每亩可增加3000余元的附加值,收入非常可观,村民们种植信心越来越足。
运用大数据平台,打通“黔货出山”新通道
“现在,通过一根网线,大城市的人也能‘闻’到我们万山的红薯片、野蜂蜜、米酒的香味,买我们的产品。下一步我们还要想办法让万山的农产品香味更浓,让更多的人来买。”这是全国人大代表、共青团铜仁市委兼职副书记、万山区万山镇电子商务服务中心负责人华茜正在高楼坪乡夜郎村引导群众运用大数据技术卖出农产品。
带着“农村淘宝”上两会的华茜是铜仁市农村淘宝首批“明星合伙人”之一,当其他农村淘宝合伙人还在单纯做代购时,她已经开始搜集当地土特产,并将它们通过电商平台卖出大山。
这一卖不要紧,华茜的店瞬间成了“网红店”。意识到商机的华茜迅速筹备各项货源,与十几家当地土特产商户及各大快递公司签订合同,不但把万山土蜂蜜、野生葛根粉、手工米粉、红薯片、侗乡米酒等“黔货”卖出了“大山”,更让当地的老百姓“赚了一笔”。
近年来,万山区充分运用大数据平台的市场优势和辐射能力,建立电商生态城,在每个贫困村和产业基地设立电商网点,统一标识,直供直销,打响“梵净山珍·味万山”特色,打通“黔货出山”新通道。
推荐内容 Recommended
- 贵州新闻联播:铜仁大数据平台上09-08
- 央视《新闻联播》贵州:巩固脱贫03-27
- 碧江:一顿学生营养午餐的连锁效03-24
- 铜仁:大数据搭建农产品产销桥梁05-26
- 碧江新闻:市政协调研组到碧江调04-20
- “铜仁疫情登记”小程序上线 智能02-19
相关内容 Related
- 贵州铜仁:大力推动数字经济高质12-06
- 铜仁市大数据局走访大数据企业交11-22
- 石阡:精心打造学生营养餐 护航学11-22
- 全国经验交流发言!碧江区学生资11-14
- 铜陵市铜官区政协副主席方萍一行10-23
- 工业商务大数据一周工作速览(8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