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1970-01-01 / 人气: / 来源: / 发布:


时间:6月27日下午3点
贵州省贵阳市
教育奋进之笔“1+1”系列发布采访活动第七场新闻发布会来了!
▇ 为啥要开展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中小学生时期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均衡的膳食是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这不仅直接影响着自身健康成长,还关系着我国国民整体素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自2011年实施至今以来,经过多方努力,从最早希望孩子们有得吃,到后来吃得饱,再到现在努力还要吃得好,做了大量工作。目前,全国已有29个省(区、市)的1631个县、3700万学生从中受益。第三方监测也表明,所在地区的学生营养不良的问题得到了缓解。而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食材供给的角度,还推动了农校对接和当地的扶贫工作,为乡村振兴作出了贡献。营养改善计划铸就了民族未来,当然很重要。
▇ 为啥这一路选择了贵州?
贵州全省所有县市均实施了营养改善计划,按1:100的比例足额配备食堂工勤人员,工资待遇由县级财政全额保障。并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精准扶贫”采购模式,全面推进校农对接。力度这么大,我们当然要来瞧瞧啦!
发布会上,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教育部教育督导局局长何秀超,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学生营养室副主任张倩介绍了相关情况,贵州省铜仁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黄霞,贵州省黔南自治州惠水县长田小学副校长吴厌非介绍了典型经验和做法。
下一步,教育部将继续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卫生健康委等有关部门进一步指导和督促各地及时总结经验,准确研判问题,采取有力措施,扎实做好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工作。
■ 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指导各地探索推动校农结合的方式方法,通过集中采购、与农户签订食品原料供应协议、配备食堂工勤人员等方式,实现学校农产品需求与农村产业发展精准对接,为当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助力教育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 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认真研究分析,适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指导各地进一步规范管理,提高供餐质量和效益。鼓励和支持各地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扩大地方试点范围,让更多的贫困地区孩子受益。建立膳食补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物价变化实际,适时调整补助标准,满足试点地区学生营养健康饮食需求。
■ 进一步改善供餐条件。鼓励各地统筹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薄弱学校改造等项目和资金,进一步改善学校食堂供餐条件,配齐食堂工作人员,提高食堂供餐比例。指导各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切实落实主体责任,妥善解决食堂从业人员工资待遇,加大培训力度,提高营养配餐能力,满足学生就餐需求。
■ 进一步加强监管力度。指导各地进一步完善学校食品安全和财务管理制度,确保食品安全,保证专款专用。加强督导评估,发挥营养健康监测、阳光校餐等第三方作用,不断创新监管方式,督促各地加强食品安全、资金使用管理等监管力度,保障营养改善计划安全、阳光、科学、可持续运行。
■ 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指导各地严格落实国家教学计划规定的营养健康教育时间,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确保落到实处。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教育形式,向学生、家长、教师和供餐人员进行营养健康教育,普及营养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的营养观念和饮食习惯,让学生不仅能够吃饱,更要吃好、吃的营养、吃的健康。
■ 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会同有关部门和试点地区认真总结营养改善计划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成功做法、典型经验和显著成效,进行广泛宣传介绍,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并让社会各界对营养改善计划有更深入地了解,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共同监督和共同推进营养改善计划的良好氛围。
卫生部门承担着“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营养健康监测评估工作。从2012年开始,每年开展一次“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监测评估。收集22个省699个国家试点县的中小学生营养健康状况及其相关信息,包括试点县及监测学校的“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情况、食堂食物供应和学生身高、体重与出勤情况等。
在22个省699个“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国家试点县中,监测范围逐年扩大,从2012年的414个县(59.2%)扩大到了2017年的650个县(93.0%)。每年收集到8000余所学校100余万学生的身高体重信息。通过连续监测,观察到试点地区学生的营养状况有所改善。2017年,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地区男、女生各年龄段的平均身高比2012年高1.9厘米和2.0厘米,平均体重多1.3千克和1.4千克,高于全国农村学生平均增长速度。其中,12岁和13岁儿童的平均身体和体重增长最为明显,这一年龄组也是从2012年小学一年级入学以来,到目前一直受惠于“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年龄段。总体而言,监测学生的生长迟缓率缓慢下降,贫血率也从2012年度的17%左右逐步降低到2016年度的7%左右,这些都说明“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长期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贫困农村儿童营养不良的状况。
国际经验证明,学校供餐不但可以改善学生的营养状况,还能提高学生出勤率,带动地方农业发展,是一项增进公平、缩小社会差距的重要举措。随着近些年“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学校食堂建设资金的逐步投入,监测学校配备食堂的比例日益增加,从2012年的近六成学校增加到2016年八成以上;其中,初中学校或西部学校配备食堂的比例增长更为明显,为推广学校食堂供餐奠定了物质基础。学校食堂供应一日三餐的比例逐渐增加,食物供应整体呈增加趋势,尤其是粮谷类食物和禽畜肉类供应充足的比例增加。整体而言,监测学校的学生每天吃到三餐的比例由2012年的89.6%上升到2017年的92.6%,学生的缺课率明显下降。
看贵州省铜仁市教育局的做法
一、实行“三统一”,严把三道关口。即统一食堂标准化建设,统一原材料采购,统一制订供餐食谱。解决了学生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和“吃得营养、健康”转变。
二、乘“云”而上,实现信息化管理。铜仁市每年支付200余万元,引入“学生营养餐智慧云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对学校食堂进行信息化监管。在市级建立视频监管中心、区(县)建立视频指挥中心、学校使用APP移动终端管理食堂。
三、实施校农结合,促进产业发展。建立以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学校对农产品稳定持续需求为导向,以食材配送公司订单采购为载体,与区域内农业生产相结合的学校食材定点采购模式。
四、实施“4+1”模式,改善学生的营养结构。铜仁市从2016年起,学生营养餐在国家4元膳食补助的基础上,每生每天由市县财政另行补助1元。目前,除向学生提供“一荤两素一汤,饭管饱”的营养餐外,还每天轮换提供水果、糕点、牛奶等,使学生营养更全面,更合理。
看贵州省惠水县长田小学的做法
一、加强领导明责任。成立了校长负责的营养改善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分管副校长具体负责营养改善计划组织实施,制定《长田小学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方案》,组建了由家长代表、学生代表、教师代表和村支两委代表共同组成的营养改善计划监督小组。
二、严把“五关”保安全。严格执行“制度关”,严把食品“留样关”,严把工人“卫生关”,严把食材“进出关”,严把食品“监测关”。通过行政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专业机构监督、“明厨亮灶”等方式全过程、全方位进行监督检查。
三、养成教育懂感恩。学校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教育学生懂得珍惜、感恩、节约、健康等知识;开辟农耕体验基地“苗苗农场”,让学生体验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在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文明就餐”的习惯。
推荐内容 Recommended
- 贵州新闻联播:铜仁大数据平台上09-08
- 央视《新闻联播》贵州:巩固脱贫03-27
- 碧江:一顿学生营养午餐的连锁效03-24
- 铜仁:大数据搭建农产品产销桥梁05-26
- 碧江新闻:市政协调研组到碧江调04-20
- “铜仁疫情登记”小程序上线 智能02-19
相关内容 Related
- 贵州铜仁:大力推动数字经济高质12-06
- 铜仁市大数据局走访大数据企业交11-22
- 石阡:精心打造学生营养餐 护航学11-22
- 全国经验交流发言!碧江区学生资11-14
- 铜陵市铜官区政协副主席方萍一行10-23
- 工业商务大数据一周工作速览(8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