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1970-01-01 / 人气: / 来源: / 发布:

仲夏时节,行走在碧江广袤的大地上,从经济开发区到各地乡村,处处涌动着产业兴、百姓富的喜人发展势头。

龙头企业带动增收

7月初,铁骑力士能繁母猪扩繁场配送的500只仔猪送抵坝黄镇泥哨村生猪代养养殖场,养殖场负责人陈毅华说,“过两天还要送1200头仔猪过来”。

这是该养殖场代养的第二批生猪。第一批生猪于5月出栏共1580头,按照与铁骑力士签订的回收保低价每斤8元计算,除去公司前期垫付的仔猪、饲料等成本,平均每头猪获取利润206元,共计30余万元,效益十分可观。

该村通过扶贫基金入注,使该养殖场成为泥哨村集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覆盖全村贫困群众128户440人,可为每人每年增收400元。

“这个项目很好,由公司统一提供仔猪和饲料、统一防疫、统一回收,不但降低市场风险、防疫风险,还可以避免资金压力。”六龙山乡牛场村村民张绍喜已经连续4年和铁骑力士合作生猪代养。

张绍喜曾经是一名贫困户,2015年与铁骑力士签订生猪代养合作,至今共计代养出栏生猪3000多头,获利近40万元,圈舍也由最初的1栋扩展到4栋,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能人。在他的带动下,牛场村不少精准贫困户也依靠生猪代养实现脱贫。

近年来,碧江区以贵州铁骑力士公司为龙头,推行“1211”(1栋圈、2夫妻、年出栏1000头、年代养费10万元)生猪代养模式,共发展代养户260户,年出栏生猪12万头,带动全区1700余名群众走上致富路。

“一村一品”产业蓬勃发展

在青山环抱、风景秀丽的瓦屋乡丁家溪村梅花鹿养殖基地,一只只膘肥体壮的梅花鹿正在养殖场内悠闲踱步,标准化的圈舍、专业化的饲养,场内基础设施一应俱全。2017年8月,该村从东北引进300只梅花鹿作为扶贫产业发展,目前已扩繁发展到348只,成为全省最大的梅花鹿养殖基地。

“梅花鹿全身是宝,一只公鹿一年可以产鹿茸5斤左右,市场价每斤1500元,好卖得很。”丁家村村主任晏前富说。该村通过扶贫基金启动,成立了梅花鹿养殖扶贫专业合作社,把产业项目覆盖到全村所有贫困户,预计全村贫困户每户可以得到分红3800多元。此外,部分群众还以“精扶贷”、土地入股或务工等方式与基地抱团发展,有效促进了当地村民的增收渠道。

当地贫困群众刘元军过去一直辗转湖南等地务工,如今他在梅花鹿养殖场上班,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他说:“在鹿场上班每个月可以拿到3500元,工作很轻松,再也不用漂泊在外找事情做了。”像刘元军一样,当地群众在养殖场就业的就有七八个。

与瓦屋乡一山之隔的漾头镇洋塘村中药材种植基地里,昔日杂草丛生的延绵大山变成了绿意盎然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太子参、亦芍等近20种名贵中药材在金色阳光下散发出阵阵清香,10名当地村民正在基地给中药材除草,他们有说有笑,享受着家门就业增收带来的喜悦。

漾头镇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湖南中药材客商,同时将产业扶贫资金入注,使该镇茶园山村75户贫困户每年得到产业分红1500元,同时,洋塘村民组的群众还通过土地流转、基地务工等方式增加收入。

“目前已经建立了1500亩中药材基地,公司计划在漾头镇及周边发展1万亩中药材基地。”基地负责人曾渡船对中药材前景充满信心。

该区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牢牢把握农村产业发展“八要素”,推行“五步工作法”,按照“一村一特”的要求,坚持“长短结合、以短养长”,因地制宜发展果蔬、中药材、油茶、食用菌、生态畜牧业五大主导扶贫产业。种植蔬菜16.8万亩,精品水果3.7万亩,中药材1.7万亩,油茶8万亩,食用菌206万棒,年存栏生猪12.8万头、牛1万头、羊1.9万只、家禽70万羽。2017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3.82亿元,带动2万余户贫困户受益,贫困户年均增收1万元。

工业园区带动就业

“这里上班离家很近,工作环境好,待遇也不错,这样的工作环境在外面还真难找呢。”滑石乡芭蕉村29岁村民罗芳对家门口的就业赞不绝口,她曾经外出打工多年,如今决定留在离家不远的五新农业公司上班。

为保证群众在公司发展过程中得到真正实惠,该公司采用了“公司+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或农户(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由公司无偿提供杜仲苗、有机肥、技术服务,并统一收购,大力推进杜仲种植基地建设,让群众成为公司发展的受益者。目前,该公司已在碧江、江口、石阡等地建成5个种植基地,覆盖13个村、3200户贫困户,种植杜仲1.8万亩,帮助6500名贫困群众脱贫。

碧江区充分利用开发区获评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的机遇,持续深化与昆山对口帮扶协作,加快推进铜仁·苏州产业园建设,引进农夫山泉、同德药业、好彩头、百丽鞋业、一鸣科技等知名企业落户园区。2014年以来,园区入驻企业200余家,累计完成工业产值398亿元,实现税收30.5亿元,带动就业2万余人。

旅游、电商带动明显

该区坚持“旅游+”“+旅游”理念,搭建旅游帮扶平台,2017年全区接待游客1228万人次,实现增收117亿元。按照“农旅一体化”思路,建成马岩百花渡田园综合体、坝黄农林科技产业园等农业园区12个,通过土地流转、就业带动、创业发展等方式带动周边贫困户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依托九龙洞、大明边城等景区,带动贫困户经营农家乐50余户,户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建成乡村旅游扶贫村19个,瓦屋油菜花节、路腊樱花节等成为省内外颇具影响力的乡村旅游品牌。

在电商带动方面,该区借助贵农网、淘宝、智慧购等平台,开拓网上农产品营销市场,2017年实现网络零售额3.1亿元,带动600余名贫困人口增收。引进山久长青社区智慧云购物便民服务平台,采用“数据+贫困户+产业+电商服务站+市场”经营模式,实现产、供、销精准衔接,业务覆盖全省并拓展延伸至四川、云南等省,覆盖6783所学校115万名学生,2017年实现交易额6.3亿元,带动47家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直接带动965户贫困户户均年增收3800元。

近年来,碧江区坚持把发展产业摆在脱贫攻坚的突出位置,按照“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的思路,大力发展扶贫产业。2014年以来,发展扶贫产业项目333个,实现行政村(社区)产业项目全覆盖,带动贫困户户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

作者: 韦继升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