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1970-01-01 / 人气: / 来源: / 发布:
今年,碧江万山江口玉屏四区县成功脱贫出列,打响了我市脱贫攻坚战胜利的“第一枪”,为我市脱贫攻坚开创了美好的新局面,为我市迈向全面小康掀开了新的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多次强调要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全党的重中之重,头等大事,第一民生工程抓好抓实。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不折不扣落实扶贫政策,坚定发展信心和脱贫决心,精心谋划“三真三因三定”扶贫举措,助推我市四个区县顺利摘掉“贫困帽”。
真情实意、真金白银、真抓实干,全力聚焦脱贫攻坚战
我市以争取贵州省首支总额为500亿元的中国铜仁武陵山扶贫投资发展基金为契机,融资200亿元,对全市1565个贫困村,按照一、二、三类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分别人均5万元、4万元、3万元和非贫困村贫困人口人均3万元的标准安排资金,打响定点帮扶攻坚战。
按照“统筹安排、相对固定”和“不脱贫、不脱钩”的原则,搭建“点对点”精准帮扶精准脱贫新平台,实现贫困村、贫困人口“包干人员、脱贫基金”两个全覆盖,真正做到“靶向施策、发力精准”。
全市定点包干责任已全部落实到位;与贵州银行、浦发银行、交通银行、重庆银行合作,首期定点帮扶基金已到位142.5亿元;同时,积极创新基金帮扶模式,针对铜仁市因病因学致贫达45.8%和产业发展滞后、缺乏资金等特点,探索建立贫困人口医疗教育救助资金、产业发展奖励资金、“精扶贷”风险补偿资金、房屋修缮补助资金。
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户施策,全力推进脱贫攻坚战
我市严格按照“六个精准”的要求,以实施好“五个一批”为依托,聚焦贫困村、贫困人口,开展“大调研、大规划、大实施”行动,确保“因户施策”落到实处。
——开展大调研行动。通过逐户走访调研收集贫困村、贫困户基本情况和发展意见,挖掘优势潜力,认真分析发展现状,找准致贫原因、脱贫路径、发展困难和问题。
——开展大规划行动。在逐户走访调研摸清致贫原因和广泛听取贫困户发展意见的基础上,坚持因村因户分类施策,实行“一听、二访、三会诊、四开方”四步工作法,对贫困村、贫困户如期脱贫逐村逐户编制脱贫攻坚规划和实施方案,做到一户一个台账,一户一个帮扶计划,一户一套帮扶措施,确保贫困人口全覆盖。
——开展大实施行动。紧紧围绕脱贫规划和实施方案,坚持区域扶贫与精准扶贫“两轮驱动”,不丢下一村、一户、一人,落实帮扶措施,补齐致贫短板,激发内生动力,实行动态跟踪帮扶,促进帮扶项目实质性建设。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和长期稳定脱贫的目标,推广“十户一体、百户联合、千亩种植”模式,把居住相邻、技能相似、产业发展方向相同的邻近村乃至乡镇农户捆绑发展实体,形成“集中连片栽、集中连片种、集中连片养”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有效组织和动员群众抱团发展;因地制宜,选优选强主导产业,积极推进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全覆盖,全力打好产业就业、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和公共服务提升“四大攻坚战”,实现“县为单位、整合资金、连片开发、整村推进”。
——开展绿色屏障建设行动。按照“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奋力创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的战略定位,投入35亿元用于绿色屏障建设,实施绿道、绿水、绿城、绿园、绿景、绿村“六绿”工程,扎实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依托生态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空中经济、山上经济、水中经济、林下经济,培育壮大绿色产业体系,让荒坡荒山变为绿水青山,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贫困户既得到生态补偿效益,又获得转为护林员的劳务收益,走出一条百姓富与生态美有机统一的绿色发展新路。
定点包干、定责问效、定期脱贫,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我市以“包干一村、脱贫一村、致富一村”为目标,以做到“两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四年脱贫困”为主线,强化定点帮扶和督查考核,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
强化定点帮扶。采取“超常规举措落实到位”的工作方式,在市、县两级选派1500余名正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作为包干责任人,与所有贫困村确定包干责任关系,开展定点帮扶工作。
强化督查考核。抽调50名精兵强将成立铜仁市脱贫攻坚指挥中心,分年度、分阶段强化对极贫区域、资金使用、包干责任的监督,督促自觉履行包干职责,从精准识别、精准帮扶、资金拨付、管理和使用各个环节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确保带强一批产业、带建一批基础设施、带美一批村舍、带活一批公共服务,确保实现156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九丰 ”模式助推万山成功脱贫
万山区坚持“什么赚钱干什么”的发展思路,打破落后的发展观念,开创了新的发展理念,引进高效大棚蔬菜发展模式,为村民增收致富。
该区投资5.5亿元,建成集设施蔬菜种植、农产品精深加工、新品种实验示范、集约化育苗、技术研发与示范推广等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九丰农业博览园,彻底打破了万山群众“手工劳作”的农耕思维,开辟了一条前所未有的发展道路,使村民的腰包变得“鼓起来”。
走进九丰农业博览园,便看见一大片大棚基地,棚内蔬果飘香,芬芳四溢。该农业博览园按照“一县一业”的发展模式,以蔬菜为主导产业,全面延伸标准化大棚蔬菜发展渠道。
“以前种农田都是凭借上一辈传下来的经验,缺乏专业的指导,经常受自然灾害和田地里害虫的影响,一年辛苦下来也挣不了多少钱。现在,我把田土用来做大棚,还有技术员指导我们,比以前好多了。”万山区高楼坪乡村民刘春兰说,把土地流转给农业博览园,一年还能得到一两千元的分红,现在的收入比以前多了很多。
此外,九丰农业博览园去年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旅游年收入占园区总收入的三分之一,辐射带动周边村民开办农家乐80多家。
随着九丰农业的带动效应不断凸显,去年,万山创新推广“九丰农业 ”模式。依托九丰农业技术优势,在全区所有乡镇建设标准化大棚基地,带动3000多户贫困户入股参与分红。
碧江“旅游 电商”扶贫模式促贫困户增收
碧江区坚持“旅游 ”“ 旅游”理念,搭建旅游帮扶平台,2017年全区接待游客1228万人次,实现增收117亿元。
该区按照“农旅一体化”思路,建成马岩百花渡田园综合体、坝黄农林科技产业园等农业园区12个,通过土地流转、就业带动、创业发展等方式带动周边贫困户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依托九龙洞等景区,带动贫困户经营农家乐50余户,户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建成乡村旅游扶贫村19个,瓦屋油菜花节、路腊樱花节等成为省内外颇具影响力的乡村旅游品牌。
同时,借助贵农网、淘宝、智慧购等平台,开拓网上农产品营销市场,2017年实现网络零售额3.1亿元,带动600余名贫困人口增收。
通过引进山久长青社区智慧云购物便民服务平台,采用“数据 贫困户 产业 电商服务站市场”经营模式,实现产、供、销精准衔接,业务覆盖全省并拓展延伸至四川、云南等省,覆盖6783所学校115万学生,2017年实现交易额6.3亿元,带动47家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直接带动965户贫困户户均年增收3800元。
在碧江区滑石乡老麻塘村,依托独特的自然条件,老麻塘村的白水贡米曾闻名一时。但由于产销信息不对称等原因,村民们种植的水稻没有找到良好的销售渠道,打击了村民的积极性。在乡党委、政府及村两委的大力支持下,该村建立了“合作社贫困户”统购统销的模式,积极拓宽水稻销售渠道,依托互联网资源,实现“线上线下”同时销售。
“以前辛辛苦苦一年种植的水稻,到收成时却卖不出去,挣不了几个钱。现在水稻丰收后,合作社直接上门收购,我们也不用背到铜仁城区去卖了,只管种,不愁销。”老麻塘村民李碧华说,今年家里增收了一万多元,已经脱贫了,过年前要去铜仁城区为家里添一些新鲜的蔬菜水果,备好年货。
江口探索两种模式助脱贫
在发展扶贫产业的过程中,江口县探索推行“两种模式”。一是产业联盟发展模式。以贵茶集团为龙头,全县16家茶叶生产企业加入贵茶产业联盟,以兴乔果蔬合作社为龙头,引导农村合作社加入兴乔蔬菜联盟,以铁骑力士公司为龙头,组织代养大户加入养殖联盟。
通过联盟发展,实现企业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产业从分散发展到集中发展,实现做大产业、做强企业,助力脱贫。
二是景区带村发展模式。江口以梵净山景区为龙头,按照“旅游企业 村两委农户”模式,引导贫困群众创办餐饮住宿、文化展演、乡旅体验等旅游服务项目,带动当地整村发展。2016年,梵净山景区成功入选全国“景区带村”旅游扶贫示范项目。(铜仁日报全媒体记者蔡茜)
责任编辑:何莹莹
推荐内容 Recommended
- 贵州新闻联播:铜仁大数据平台上09-08
- 央视《新闻联播》贵州:巩固脱贫03-27
- 碧江:一顿学生营养午餐的连锁效03-24
- 铜仁:大数据搭建农产品产销桥梁05-26
- 碧江新闻:市政协调研组到碧江调04-20
- “铜仁疫情登记”小程序上线 智能02-19
相关内容 Related
- 贵州铜仁:大力推动数字经济高质12-06
- 铜仁市大数据局走访大数据企业交11-22
- 石阡:精心打造学生营养餐 护航学11-22
- 全国经验交流发言!碧江区学生资11-14
- 铜陵市铜官区政协副主席方萍一行10-23
- 工业商务大数据一周工作速览(8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