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1970-01-01 / 人气: / 来源: / 发布:

“做法很好,要大力宣传推广,对产销对接中存在的问题,要引起农业部门和县乡政府的重视,采取有力措施积极主动破解难题”。2017年4月,省委孙志刚书记在《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实施“校农结合”助推脱贫攻坚情况汇报》上作出了重要批示。

一时间,平塘县与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共同探索出的“校农结合”精准扶贫新模式引起社会各界关注,成为全国全省脱贫攻坚热词。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关心指导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下,发源于平塘的“公司+农户(贫困户)+合作社+营养厨房”的“校农结合”新模式不断得到升级和提升。一条以“校农结合”为载体、通过“乡厂校店”拓展,实现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的农业接二连三精准扶贫新模式在平塘大地逐步形成。

卡蒲毛南族乡“校农结合”农产品送往县营养餐中心

“乡厂校店”助推“校农结合”升级版

2017年初,平塘县与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协作,在卡蒲毛南族乡总结探索出了“公司+农户(贫困户)+合作社+营养厨房”的“校农结合”新模式,在省内率先实现当地农副产品解决中小学、幼儿园、初、高中学生营养餐食材全覆盖配送,同时依托县营养餐配送中心,让贫困户实现“一人稳定就业、保障一家脱贫”的目标,用“校农结合”的“菜篮子”驱动脱贫攻坚的“车轮子”。在“校农结合”扶贫模式的带动下,毛南族群众通过发展种养业脱贫致富的观念得到了改变,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空前提高,生活不断改善提升。

平塘县“校农结合”精准扶贫新模式引起社会各界关注,更是引起了省委书记孙志刚的重视。继2017年4月对《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实施“校农结合”助推脱贫攻坚情况汇报》上作出了重要批示后,2018年4月8日,孙志刚书记又在《贵州省教育厅重要情况专报(第3期)》上批示:“成效明显,潜力很大,望再接再厉,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得令即动。平塘县高度重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要求,针对高校“校农结合”助推脱贫模式中凸显的农产品配送价差问题,学校供应农产品品种繁多、单一数量少、季节性强,“校农结合”基地农产品“新卖难”等问题,与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共同探讨,研究深化“校农结合”内涵和外延,着力精准衔接打造“校农结合”升级版,实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新提升。通过努力,以“乡厂”为基础,“校店”为媒介,以群众致富为目标的“乡厂校店”联合发展持续稳定助民增收机制在平塘孕育而生。2018年11月30日,孙志刚书记亲赴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开展实地调研,对“校农结合”模式高度肯定。当前,如何总结校农结合经验,深入研究产销规律,建立更加长期、稳定的供销渠道,如何优化加快“校农结合”农业产业发展,大力推进相关产业提面发展,实现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脱贫致富成为了平塘县干部群众共同探索的方向。

平塘县校农结合园区

  

“乡厂校店”实现产业发展由“村”向“乡”全覆盖

以卡蒲毛南族乡为例,为解决卡蒲毛南族乡农副产品效果不好、产品量少,品质不佳等问题,平塘县委、县政府组织卡蒲毛南族乡在该乡新关村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根据学校“订单”组织生产,解决了群众盲目种植问题,群众从“种什么、卖什么”向“要什么、种什么”转变,开始形成市场经济的意识。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发展,“校农结合”示范基地从新关村覆盖至全乡所有5个村,辣椒、白菜、莴笋等经济作物逐渐取代原来的玉米、黄豆等粮食作物,逐步形成了“一长两短”产业布局,即:结合退耕还林种植果药等中长期经济林的“一长”增收产业,和发展蔬菜、林下生态畜禽的“两短”产业,以长补短、以短养长,产业不断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全乡产业结构实现优化调整。

据统计,2017年,卡蒲毛南族乡种植白菜400亩、土豆300亩、萝卜600亩;在2018年“秋季攻势”中,全乡种植辣椒3200亩、豇豆390亩、荷兰豆450亩、茄子120亩、萝卜1200亩、莴笋800亩、莲花白300亩。

“乡厂校店”实现产品加工由“田间”向“工厂”转行

2018年以来,在平塘县委、县政府和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极力推动下,“校农结合”发源地卡蒲毛南族乡累计实现蔬菜种植6500亩、无患子种植6000亩,发展生态畜禽养殖10万羽(头)。为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卡蒲毛南族乡抓住全省产业大招商突破年行动机遇,大力开展招商活动,相继引进了贵州康之源、兴源记、妙勺掌柜、毛南红等企业入驻园区。目前,3家入驻企业厂房装修及生产设备安装已完成,并部分投产。加工企业的入驻,有效地促进了一二三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带动了规模产业的发展。贵州妙勺掌柜食品有限公司,是生态禽全产业链建设从育雏、散养到深加工的重要环节,公司主要发展3条生产线,分别是辣鸡酱、卤制品和炒制品,可加工鸡蛋、鸡腿、鸡翅、茅香鸡、鸡丁酱等10余个熟食产品。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由公司建养殖示范基地20亩,年出栏商品鸡约20000只。

生产的辣椒酱

对愿意到工厂上班的贫困户,根据其爱好和特长,安排进入车间工作,解决25人就业;对意向农户进行养殖技术培训,技术和饲养环境考察合格的统一发放鸡苗,由公司进行养殖过程的跟踪服务和监督,年回收生态禽可达25万羽,解决间接就业约50人;针对散养户,在市场优良的情况下,优先进入市场,在市场疲软情况下,公司通过保底回收进行深加工,解决散养生态禽销售难的问题,保障群众的收入。贵州兴源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主要发展无患子的生产、收购、加工和销售。2018年全乡无患子种植规模达6000亩,全县种植达15000亩,公司计划建成10万亩无患子种植基地,为加工茶、洗涤用品、化妆品、佛珠、提炼肽和生物油等提供天然原料。今年8月可陆续开始采摘叶子,进行烘焙、粉碎粗加工后再送往广州进行深加工。

平塘毛南红食品有限公司是由招商引资企业重庆市江骄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卡蒲毛南族乡国有独资公司—平塘县达康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共同组建而成的混合所有制公司,充分发挥国有和私营企业的优势,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毛南红公司目前以生产泡椒、泡菜为主要方向,在2019年脱贫攻坚“春风行动”中,卡蒲毛南族乡重点围绕与泡椒、泡菜有关的蔬菜品种业组织生产,全乡种植辣椒3400亩、豇豆390亩。今年“校农结合”种植规划中,将继续围绕可作为泡菜的豇豆、榨菜等进行规模生产,企业共投资600万元,目前已经完成780个泡菜坛的安装,此后还将增加灌装食品生产线,努力发展壮大一个龙头企业来引领卡蒲乡蔬菜生产、加工、销售,解决蔬菜销售瓶颈,同时提升农产品附加值。通过健全产业链完善产销对接,确保群众能够实现增收,力争通过3—5年时间,逐步完善“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引领蔬菜产业发展,形成蔬菜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全产业链。

“乡厂校店”实现商品需求由“学校”向“外部”延伸

为保障产品销售,依托“校农结合”平台,在前期与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合作、与县内多所中小学签订采购协议的基础上,平塘县因地制宜谋划全县产业布局,形成以蔬菜种植和畜禽养殖的为主的主导产业,在产业不断扩大的基础上,积极寻找市场,向省内机关单位、监狱、学校和省外深圳、广州等地企业寻求销路,并试着培育本地农业经纪人,逐步建立起蔬菜、畜禽等扶贫产业健康发展的长效保障机制,将市场从政府手中转移出去,致力于为农产品找销路,为群众找到稳定致富的门路。

目前,平塘县“校农结合”示范基地已流转土地60000多亩,蔬菜瓜果产值达6000多万元,先后建起了30多家“校农结合”种植养殖基地(合作社),生猪存栏1万多头、家禽存栏4万多羽,蛋禽肉类销售收入近2000万元。“校农结合”的绿色产品覆盖到全县企(事)业单位食堂。“校农结合”的升级版“乡厂校店”发展模式,以多渠道销路带动产业发展,以优化产业结构、培育优质农副产品,促进销路大力推动了生态种养殖产业发。

开展辣椒种植培训

  

“乡厂校店”产品销售由“收购”向“实体运营”“互联网+”下单

随着“校农结合”快速发展,大量的“校农结合”基地农产品出现,区域内学校用量呈现“饱和”,局部性产品又出现“短缺”。为解决大规模“校农结合”基地产品销售难,平塘县委、县政府积极保持与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密切合作,在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校园内开设了“校农结合”农特产品实体店,“校农结合”基地农产品经过加工后形成农特商品并走向了实体运营。

同时,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发挥高校人才智力优势,与黔南州农信社、贵州绿通公司等联合研发,2018年9月“校农结合预约直销平台”正式开通试运行。学院食堂、教职工以及商家,均可通过手机APP实行“线上订单、线下配送”采购,“校农结合”精准扶贫软件将每一户贫困户的基本情况纳入网络管理,每个贫困户家庭、农产品生产、收入情况都可以通过系统查看到,对贫困户脱贫程度提供科学的依据,也为“五个精准到户”监测提供大数据支撑。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直购网络平台正在积极调试和增加功能,计划完善后接入“中国农校对接服务网”,在全国高校食堂采购上实现网上订单交易、支付、融资、第三方认证,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校农结合”全国配送。与此同时,积极与“贵州黔菜出山公司”洽谈磋商合作,努力实现“校农结合”基地农产品黔货出山。

目前,“校农结合”在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已形成三大升级模式,即“高校集团(联盟)+流通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社+农户”运行模式,“学院食堂+农村合作社+农户”直购运行模式,“需求方+预约直销平台+物流公司+合作社+农户”线上订单、线下配送模式。

“校农结合”农产品检采样

  

“乡厂校店”实现“一仗双赢”

“实践证明:校农结合符合贵州实际,一仗双赢,望扎实推进,扩大战果,取得更大实效”,2018年2月13日,孙志刚书记对“校农结合”再次作出重要批示。

自“校农结合”扶贫模式在平塘实施以来,全县蔬菜种植达23.24万亩次,生猪出栏27.12万头,生态家禽出栏89.77万羽,种植精品水果12.52万亩,发展中药材4.91万亩,完成食用菌生产1032万棒,新增认证“三品一标”产品19个。以卡蒲毛南族乡为例,2017年萝卜种植面积就增长了4.11倍、莴笋增长3.54倍、土豆增长2.9倍、生猪增长1.15倍、鸡增长1.07倍,全乡种植蔬菜面积由2016年度2163亩(两季)扩展到2018年5380亩(两季),同比增长2.48倍,生态禽存栏由2016年度的33900羽扩展到2018年度70300羽,同比增长2倍,全乡人均纯收入由2016年的8085元增加到2018年的9095元。2018年,平塘县通过“校农结合”模式实现4800余户农户增收,其中贫困户1690户,实现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基本消除群众农产品销售难的后顾之忧,吸引1000余名农民工返乡创业,从源头上减少了3000余名留守儿童和2000多名空巢老人,积极助推当地社会文明和乡村振兴向前发展,实现了企业、学校、家庭多方共赢。

当前,平塘县委、县政府结合全省春季攻势工作部署,以“校农结合”为引领,着力推进“乡厂校店”发展模式,不断做大产业规模,调优产业结构,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增强产业增收能力,促进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朝着脱贫奔小康之路稳步前行。全县目前“校农结合”稳定的市场需求带动县内农产品生产基地(合作社)发展,促进了产业调整,实现了学校后勤有保障和贫困人口有增收的双赢局面。

平塘实践证明,“校农结合”不是简单的农产品买卖,而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和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创新举措,是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和保障学校食堂供给‘一仗双赢’的有效抓手。当前,平塘县以“校农结合”为引领和突破,创新“乡厂校店”联动扶贫机制,更是一条群众非常满意、政府高度认可的脱贫攻坚的快车道:既增强了贫困农户战胜贫困的信心,激发了贫困户发展内生动力,又在高校配套帮扶中提高农户生产经营技能,实现“扶志”与“扶智”有机结合;既推动农村供给侧结构改革,调整贫困村贫困农户生产结构,又整合各生产要素,资源扶持产业发展;既增加贫困农户收入,又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和学院转型发展;既推动了农村产业革命,又助推了乡村振兴,构建社会和谐。

编辑:毛帝清 主编:毛帝清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