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1970-01-01 / 人气: / 来源: / 发布:

多彩贵州网讯(刘朝荣) “校农结合”发源于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新关村,是脱贫攻坚工作的新创举,是实现中高等院校帮扶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有力举措,多次得到省委、州委主要领导的批示肯定。

今年初,平塘县委主要领导再次深入一线调研,结合平塘发展实际,提出了“校农结合”向“乡厂校店”升级扩展的发展理念,目前,平塘县在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创新举措,用“菜篮子”驱动百姓经济发展的“车轮子”,全力打造“校农结合”升级版“乡厂校店”。

“校农结合”在卡蒲毛南族乡各村铺开初期,为解决农副产品量少,品质不好的问题,卡蒲毛南族乡在下坝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根据学校“订单”组织生产,解决了群众盲目种植问题,群众从“种什么、卖什么”向“要什么、种什么”转变,开始形成市场经济的意识。经过近两年的发展,辣椒、白菜、莴笋等经济作物逐渐取代原来的玉米、黄豆等粮食作物,逐步形成了“一长两短”产业布局,即:结合退耕还林种植果药等中长期经济林的“一长”增收产业和发展蔬菜、林下生态畜禽的“两短”产业,以长补短、以短养长,产业不断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全乡产业结构实现优化调整。

得令即动。目前,平塘县各镇(乡、街道)与有关部门结合“校农结合”向“乡厂校店”拓展升级的要求,立足实际,围绕“春季攻势”产业发展布局,制定了相关工作方案,全力推动“校农结合”向“乡厂校店”升级全面铺开,将优化“校农结合”与群众实现增收致富的利益联结发展模式结合,加大投入,发展绿色有机、高效多样的农业产业,帮助更多群众实现产业增收。

近日,笔者到卡蒲毛南族乡、者密镇、牙舟镇等进行实地采访,深入了解有关镇(乡、街道)在落实县委主要领导提出“校农结合”向“乡厂校店”华丽变身工作要求的具体做法和思考。

在卡蒲毛南族乡新关村,沿着山脚的食用菌、蔬菜种植基地走来,随处可见三五成群的当地群众在田间地头采摘早菌、捆绑蔬菜架子、采收豌豆等。在新关村旧寨组黄泽懿家,四五个强壮劳力正在搬抬几头大肥猪上车售卖;而在小山组的辣椒种植地里,贫困户索德勇正在打理自家辣椒地。通过近两年的摸索发展,“校农结合”不仅富了群众的口袋,还富了群众的“脑袋”,群众的思想从开始的“要我种、帮我收”转变为现在的“我想种、我来卖”,真正实现了“既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

“在‘校农结合’发展模式的帮助下,去年我家种植了几亩萝卜,喂养了几十头肥猪都全部卖完,今年我自己育苗,栽种了近4亩的豇豆、生姜等,还喂养了近40头猪,预计今年毛收入30多万没问题。”新关村旧寨组群众黄泽懿介绍说。

据了解,今年“春季攻势”期间,卡蒲毛南族乡新关村种植辣椒500亩,种植豇豆、西兰花、茄子等特色蔬菜300亩,黔茸食用菌60亩,食用菌种植2万棒,香茅草种植65亩,饲养绿壳蛋鸡5000羽。

据新关村党支部书记罗国帅介绍,去年以来新关村充分借助“校农结合”平台,实施了1132亩的蔬菜种植及销售,惠及贫困户214户534人,户均增收2500元。同时,蔬菜种植基地及黔茸食用菌种植基地用工优先考虑贫困户,平均每天用工110人,每年解决劳动力就地务工达14000多人次,务工总收入达110万元,惠及贫困户180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正在食用菌基地采摘新鲜黔茸食用菌的赵久芸乐呵呵地说:“我们每天六点钟就来田里摘菌,到9点过就结束,然后就可以回家做其他家务,一天有80块钱的收入,还可以照顾家,又不用外出。”

在牙舟镇卡罗片区李山组和唐家寨组,“校农结合”实施的720多亩蔬菜长势良好,曾经荒废的土地,如今变成了成片的“菜篮子”,看着迎风摇曳的蔬菜,丰收的希望充满了心头。“在实施‘校农结合’模式惠及群众过程中,我们采取公司+村集体+农户(贫困户)的方式,在群众以土地入股,获取基础股金的基础上,公司获益后进行二次分红,使群众获得多重收入。同时,优先解决入股贫困户务工,通过入股分红和劳动薪酬,带动群众每亩土地获益1200元以上。”牙舟镇分管农业产业负责人张开亮介绍。

而在者密镇六硐坝区,2000多亩的稻田目前已经被三家公司租用来从事茭白、荷兰豆、茄子等种植。在河头景区入口处,200多亩涉及“校农结合”营养餐所种植的白菜、西兰花、马铃薯、萝卜等学生食堂常用的蔬菜已散叶转青,村民刘正雪与十几名群众正在田间匀苗除草。“往年都是种油菜后犁田栽秧,一年下来刚好够全家生活,没有多少节余。今年政府引老板来租我们的田种蔬菜,给我们1000元一亩的租金,在田里务工一天还有80多元的收入,活路轻松,还增加了收入。”刘正雪说。

当前,按照产业结构调整规划,者密镇六硐坝区现已种植茭白1500亩,荷兰豆320亩,茄子580亩,白菜、洋芋等蔬菜300亩,准备种植“四K”西瓜500亩,其他蔬菜轮作700亩。除全县中小学生营养餐的专供基地外,其他区域所种植的上述农产品已接收到来自浙江、上海、广东等地的省外订单。

如今,“校农结合”的扶贫发展模式已经在平塘全县各镇(乡、街道)20个500亩以上的坝区分步实施。以“乡”为根,通过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紧紧围绕“校农结合”向“乡厂校店”升级变身的发展思路,让“乡厂校店”的致富之花开满平塘大地,成为实现产业发展助民增收的新动能。

编辑:毛帝清 主编:赵梁宏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