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师院介绍“校农结合”开展情况
多彩贵州网讯(本网记者陈飞宏实习记者付磊)9月26日,庆祝改革开放40年——贵州大型主题调研采访校农结合集中采访记者团走进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以下简称黔南师院)。“黔南师院是在贫困中建立,为了脱贫而生的,因此,我们就是要做好精准扶贫工作,通过实施‘校农结合’,来一场舌尖上的扶贫”。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陈治松言在座谈会上简意赅得介绍了“校农结合”的发展情况。
卡蒲乡村民正在装卸农产品
走入田间地头 攻关“卖难”问题
“‘校农结合’刚开始实施时,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农产品‘少了不好卖、多了又卖不出’”陈治松说。为了攻克这一难题,2017年3月22日黔南师院“校农结合”拉开序幕,学院组织泰华、新城市食堂公司,带着20多万元现金来到新关、摆卡以及场河村,第一次开展现场集中收购农产品活动,与农村合作社合作签约,走村窜户发动直购贫困户农产品,对所有农产品“全收”。
农产品收购行动一波三折,产品数量少,质量也是参差不齐,带去的20万元现金仅用2.3万元就将农产品收尽。加上连运输过程不顺畅,有因检疫证未办理在高速路上被拦了下来,有笼子没盖好鸡飞了、鸭跑了,拉到学校鸡鸣猪叫,响彻整个校园,一直弄到次日零晨2时,才安顿下来。尽管如此,黔南师院“校农结合”的第一步算是走成了。
黔南师院农产品收购现场
开展多样化收购模式保证农产品销路畅通
为加快定点贫困村调整结构发展产业,黔南师院先后建成7个规模养殖示范点、2个规模商品蔬菜基地、3个产学研基地、3个配送站,以及农残检测、测土配方、冷储库、实用技术培训中心、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等一批配套设施。同时,通过成立“校农结合”专班、组织贫困户代表到学院食堂参观等形式,加强贫困户对“校农结合”的信心。并与贫困村合作社签订到2020年定购合同,并启动每学期开学进行一次规模集中定点采购,学院后勤集团把每周、每月、每季、每学期需求产品、数量“公告”贴到村村寨寨。
2017年,平塘卡蒲毛南族乡“校农结合”共向贫困户发放生猪1332头,覆盖全乡536户贫困户;乌骨鸡40000羽,覆盖全乡238户贫困户;蔬菜种植2000亩,覆盖贫困户371户,实现贫困户项目全覆盖。黔南师院食堂直接采购农产品40批次39.7万余元。“校农结合”由“校+农”发展成“企+农”“医+农”“机关+农”到“N+农”多种结合模式。学院建立的“校农结合”示范基地当年共向深圳、广东等地区销售10批次18吨、向县营养餐中心销售4批次12.5吨,向惠水、贵定、独山等地销售9批次10.5吨。
黔南师院学生食堂
建立“高校集团”走向“互联网+”
黔南师院通过建立高校集团,联合“定点采购+配额换定单统筹配送+整合资源建基地培扶产业+合作社+农户”的“校农结合”,并扩展与黔南地区几所高校共同与绿通公司建立“校农结合”高校集团,扩大贫困村产品互补供给,增加食堂对品种的需求配送,促进“一村一品”“一乡一特”的产业化形成有效解决了单品产量大销售渠道不畅的“新卖难”问题,多产品需求不足的“短缺性”问题。
随着“校农结合”快速发展,大量的“校农结合”基地农产品出现,区域内学校用量呈现“饱和”,局部性产品又出现“短缺”,为解决大规模“校农结合”基地产品销售难。2018年9月黔南师院研发的“校农结合预约直销平台”正式开通试运行,采取“线上订单、线下配送”,并向全国“农校对接服务网”靠拢并轨阶段。
学院食堂、教职工以及商家,均可通过手机APP实行“线上订单、线下配送”采购,“校农结合”精准扶贫软件将每一户贫困户的基本情况纳入网络管理。截至9月20日,黔南师院利用“配额换定单”形式采购农产品27批次、教职工直购3批次,累计采购定点扶贫村农产品总金额44.59万元。9月“校农结合”精准扶贫平台试运行后,学院月采购量超过30万元,大大提升贫困农户农产品销售水平。
“扶志”与“扶智”有机结合实现“一仗双赢”
黔南师院与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校农结合”实施一年取得突破性发展,2017年全乡萝卜增长4.11倍、莴笋增长3.54倍、土豆增长2.9倍、生猪增长1.15倍、鸡增长1.07倍,一批生猪村、萝卜组、莴笋寨悄然形成,基地生产产品除了供省内高校、机关、监狱、高开司外,还向广州、深圳、江苏等发达地区持续供货。实践证明,“校农结合”既增强了贫困农户战胜贫困的信心,激发了贫困户发展内生动力,又在高校配套帮扶中提高农户生产经营技能,实现“扶志”与“扶智”有机结合,实现“一仗双赢”。
作者:本网记者陈飞宏实习记者付磊 编辑:陈飞宏
返回列表©SJCQCS.COM 山久长青智慧云 黔ICP备160051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