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春走沿河】沿河: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助力乡村脱贫

日期:2019-03-28 / 人气: / 来源:多彩贵州网 / 转载:媒体专员-杨凤琴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而贫困地区的教育更是群众彻底摆脱贫困的长远之略。

沿河县委书记任廷浬(右三)在县学校调研

“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我们一定要把教育扶贫作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战略推手,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群众“志智双贫”问题……”。这是2018年贵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脱贫攻坚推进会上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铿锵之声。

双线着力,确保入学孩子一个都不能少

“崔老师,我应该要回来读书,可以不?”

“可以的!岁数本来就小,应该读书,你赶快回学校......”

  

在贵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黑水镇,每到快要开学的时候,黑水初级中学的校长杨文军便和学校的老师利用赶集天,向赶集学生家长发放宣传单,以提醒更多家长:快开学了,孩子可以来学校报到了。

沿河县委副书记、县长何支刚(中)、县教育局局长杨树昌(左一)在学校调研

然而,就在今年大年初五刚过,黑水初级中学年仅15岁张彪就跟着母亲一起去了广东惠州,他的想法很简单,出去找个厂上班,为家里挣点钱。

去了之后发现,没有成年也没有身份证的他,没有一家工厂愿招他,而他的班主任崔洲这边也在频繁的和他的父母沟通,劝孩子早日回到学校。

双线着力,做好控辍保学。在沿河,为不让一个学生辍学,严格按照县长、教育局长、乡(镇)长、村长、师长、家长层层主抓,实行无缝对接,确保该入学的孩子一个都不能走,已入学的一个都不能辍。

校长包校,班主任包班,科任教师包人。据黑水中学校长杨文军介绍,像张彪这样中途被劝返的学生,并不都是因为家庭贫困,更多的原因是许多孩子从小就生长在单亲家庭,父母感情不和,或是隔代抚养。

因此,每个被劝返的学生,学校都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让他们能够安心留在学校学习。

沿河县副县长陈凤(中)在学校督导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

据统计显示,2018-2019学年初,沿河全县义务教育阶段有在校学生88115人,其中:小学53322人,初中34793人;小学入学率为99.71%,初中入学率为97.57%;小学疑似辍学0人,辍学率为0,初中疑似辍学61人,辍学率为0.17%。

补齐短板,全力破解农村贫困学生资助难题

“学校不仅帮助我解决了所有的学费,还帮我妈妈在学校超市找了份工作,每个月能挣点钱给弟妹用。”2018年,曾永仙参加了中考,成绩优异的她被沿河县第三初级中学录取,贫困家庭的她,家里所有的经济来源都是靠母亲一个人打零工支撑。

沿河县第三初级中学副校长张向前到曾永仙家里了解情况后,学校决定曾永仙除了能享受到国家相关资助之外,学校还免除了她三年的学费。

尽顶资助上线,对符合资助的贫困家庭学生做到应助尽助。“像曾永仙这样的学生,平时我们都会和外面的爱心人士或公益组织对接,对她们进行捐助”。张向前告诉记者,在官舟,为解决贫困家庭学生读书问题,当地的一些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还组建了崇德教育协会,对那些贫困家庭的孩子进行资助。

  

据了解,近年来,沿河自治县教育局严格按照省里要求,全面推进贫困户学生资助项目落实,已初步形成从学前到大学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建立健全各类学生资助的工作制度,建立贫困学生台帐,保障国家教育扶贫项目资金精准发放到贫困学生手里。

下大力气抓,县教育局将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作为“写好教育奋进之笔”的先手棋。

近年来,县教育局聚焦贫困乡镇的贫困人口,以补齐教育短板为突破口,以解决办学条件不足等瓶颈制约问题为导向,会同县政府相关部门、乡镇政府和全县中小学校,扎实推进教育脱贫攻坚工作。

成立以局长为组长的教育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制定出台《县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6-2020年)》、《脱贫攻坚教育扶贫存在问题整改方案》、《2018年教育脱贫攻坚工作要点》等文件。方案涉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中教育等各领域的教育扶贫政策,明确了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构建与国家脱贫攻坚战略部署相衔接、与县委政府脱贫攻坚举措相协调的教育扶贫制度框架。

  

“按照2012年贵州省的规划要求,沿河要在2020年才能完成全县义务教育均衡,但我县已经在2018年就已经全面完成。”沿河自治县教育局督学谯佐雄说。

靶向精准,让党的惠教惠民政策落地开花

沿河县教育局精准落实从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的各类教育阶段学生资助政策,形成完善的资助宣传、监督管理机制。扎实做好学生资助宣传工作,确保知晓率、申报率、资助率三个100%。

同时还建立并完善“绿色通道”,保障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无障碍入学就读,确保贫困家庭适龄子女不因贫失学辍学,不因就学加深贫困程度。全面完成省教育精准扶贫学生资助申报受理工作。不断完善并全面应用教育精准扶贫系统,确保“应助尽助”;提高学生资助信息化管理水平,真正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全面提高贫困学生资助的时效性。

2018年,该县对学前教育资助2980人、资金149万元;义务教育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24420人、资金2570万元;高中国家助学金助学8279人、资金796.2万元;高中免学费7887人,资金418.474万元;中职免学费1471人,资金147.1万元,发放中职国家助学金100.8万元;大学新生助学贷款4721人,金额3453.301万元;省教育精准扶贫资助8395人次,资金1059.052万元,大学新生入学资助132人,资金8.3万元。

脱盲教育,全面提升贫困群众“技能脱贫”本领

“太新鲜了,每到要组织培训的时候,我都会来,不仅能学习怎么种魔芋,还能在这里唱歌……。”对于思渠镇红岩村60岁的谢天生来说,村里动员他去学习,他以为还是像以前扫盲一样,简单的认识几十个字,会算帐会写自己的名字就行了。

  

2018年,贵安新金钱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到该村投资,发展大规模魔芋种植,谢天生现在成了基地里的种植技术能手,成了基地的固定工人。

“以前就种点苞谷,现在这些我都没有做了,基地没事干的时候,我就去帮我儿子修房子。”学到了技术,口袋开始鼓起来的谢天生只是享受“脱盲再教育”政策惠泽的一个缩影。

  

同样,村里的小伙宋光军,之前一直在外务工,回乡后在基地里学会了开推土机,现在在基地每个月都能拿到近5000元的收入。

“培训一人,转移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思渠镇教管中心主任张锐介绍,以前的红岩村,邻里之间经常都发生一些矛盾纠纷,这几年,每年春节,在外打工人员大规模回家,我们利用这个机会,把返乡人员组织在村里学校进行培训,除了培训产业发展技能之外,文化思想教育也是培训的重点。

  

通过培训,现在邻里之间不仅关系和睦,以前村里不会微信转账的人,现在都可以用微信转账或发红包给在县城读书的孩子。

用教育引导扶贫。该县依托中小学校广泛发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离退休人员、驻村干部、农村教师、大专院校学生志愿者等,针对该深度贫困村每年完成2000人脱盲再教育任务,在乡镇(街道)统一领导下,由乡镇(街道)教育管理中心牵头,乡镇(街道)相关站所(室)密切配合,按照“有一个扫一个,脱盲一个巩固一个”总体要求,开展形式多样的脱盲再教育工作。

建立脱盲再教育对象信息数据库,制定脱盲再教育工作方案,划定乡(镇、街道)任务数、时间表,并将任务落实到具体学校、具体教师身上,形成层层任务落实,各责任学校按照对象人数、年龄、性别和需求,结合农村生产生活和脱贫需要,按需施策,突出实用性进行培训。

加大投入,运用网络媒体平台打造智慧课堂

老师不在课堂,学生课堂秩序也井然有序,一人一手平板电脑,校长可通过数据监控及时了解各科任老师的教学内容和班上学生的课堂情况,老师能精准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

  

“这是我们学生自己的设计的3D打印机,你看,这是3D化的物理模型实验室,这是智能化的虚拟化学实验设备,学生先通过虚拟性实验,再进行实物操作,不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避免直接实验可能带来的危险。”

“智慧教学系统的应用,让教师克服了传统教学过程资源调用困难、教学效果反馈慢、教学过程互动性缺乏与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问题。”在沿河思源学校,校长安正武指着先进的教学设备介绍,特别是对于年轻教师,在教学经验欠缺的情况下,可以利用信息化的优势,通过系统实现精准学情追踪、教学流程优化再造等工作,从以前教学依靠教师经验、责任心为主转到现在以个性化、数据化为基础的智慧教育新模式。

据悉,为提前按照省里要求2020年必须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该县强力推进办学条件改善进程,改造黄土中学、整体搬迁沿河第三中学等义务教育学校,强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现有,沿河有各级各类学校354所,在校生达125229人,有教职工8988人,并在2018年提前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评估认定。

校农结合,确保实现营养餐改善计划全覆盖

  

“我们幼儿园使用的是智慧云平台,出入库都在智慧云平台上进行操作,所有食品均由四统公司统一配送,每次入库食材必须索票索证,且要求菜品新鲜,做到票物相符,库类物质分别放置,堆放整齐,同时保证通风畅通,做好灭鼠、防蟑、防潮等安全防范工作”。黄土镇中心幼儿园老师徐慧娟说。

近日,在黄土镇中心幼儿园,记者看到,该园食堂烹饪区、粗加工区,肉、菜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各种工具按生、熟、肉、蔬菜类分开使用,定位存放。

  

蔬菜库房、粮油库房、各区域都安装有监控,后厨成为可视、可感、可知的透明厨房,200多名幼儿孩子按每人每天3元的补助享受着营养餐待遇。

为落实全县中小学(园)食堂常规管理工作,确保学生就餐安全,吃得营养,吃得健康,该县强力推进学校食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量化B级创建,加强营养改善计划提质升级。

要求各学校要完善营养餐工作档案,做好每学期资金文件、执行菜谱、学生实名制名册、食材进出台账、资金使用情况、食品安全管理、食育文化等资料的收集和归类,以学校食堂农产品需求为导向,通过稳定采购贫困乡镇生产的农产品,助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合作社和种养殖基地发展,实现产销精准对接、校农互利共赢“一仗双赢”,实现全县学校食堂向贫困乡镇贫困户采购农产品占采购总量的40%以上。

据悉,2018年沿河营养餐覆盖学校361所,学生85742人;义务教育70610人,学前教育15132人。学校食品配送企业达15家,已签约41家合作社,基地面积5656亩。学校食堂食材使用总量1235.0933万斤,资金总额4142.6088万元;其中本地食材665.454万斤,资金2162.84万元;本地食材采购占53.88%。

科学的规划,合理的整合,创造好的就学条件,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沿河这个山区贫困县教育大投入、大手笔的明智决择,更是近年来沿河教育发展大提速、大提质数化体现。

编辑:秦光春

返回列表

©SJCQCS.COM 山久长青智慧云  黔ICP备16005184号

贵公网安备
52060202000205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520602356386178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