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调整看碧江坝区|铜仁碧江:龙头引领特色新 锦江河畔大坝美

日期:2019-09-10 / 人气: / 来源:铜仁日报 / 发布:媒体专员-杨凤琴

编者按:

两岸多桃李,茄紫瓜绿,映水似锦……锦江,穿过烟波浩荡的历史,一路欢歌,旖旎前行,碰撞出无限浪花。

在江畔碧江,不仅留下“黔东各郡,独美于铜仁”之美誉,更孕育了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

留下的,当然还有骚人笔下的诗与远方:“四面青山楼外楼,新妆巧扮任风流。多情最是锦江水,依依一步一回头”。

近年来,碧江区按照省委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启动现代农业“加速器”,新妆巧扮坝区农业。

东风起,扬帆顺。省委下令加快500亩以上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碧江区着力构建产业选择、主体培育、产业保障、产品营销、利益联结“五大体系”,有效破解种什么、谁来种、怎么推、卖给谁、惠及谁“五大难题”,不负一湾锦江水。

秋收临近的锦江河畔,14个500亩以上大坝,传统农业提质增效、特色农业尽显芳华,两岸农家日富日美,乡村振兴步履铿锵。

8月25日,《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战报》发布了“碧江区‘五大体系’深入推进500亩以上坝区产业革命”举措与成效。

从即日起,本报将陆续推出“结构调整看碧江坝区”系列报道。

八月,铜仁市锦江河畔和平坝区,瓜果飘香,流淌着丰收喜悦。和平乡人大副主席张绍成感慨:“在龙头公司引领下,坝区特色产业年亩产值已达万元。”

碧江区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建载体造坝区,做好产业选择,走出了绿色发展的现代农业新路。图为和平坝区一角。碧江融媒体中心供图

和平乡距铜仁城区17公里,过去种传统作物增产不增收,耕植不足以自给,多数村民南下谋生,部分土地荒芜。近年,该乡打造3个总面积达3160亩的坝区,引龙头公司、兴特色产业,盘活土地,让土地增效、农民增收、乡村变美。

近年来,碧江区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建载体造坝区,做好产业选择,引龙头公司、培育家庭农场、扶持专业合作社破解“种什么”“谁来种”难题,走出了绿色发展的现代农业新路。

种什么?瞄准铜城选特色

铜仁市锦江绿色蔬菜发展公司和平坝区基地,又有一批蔬菜即将上市,山久长青科技公司技术人员又忙起来了。

“他们除了监测农药残留保食品安全,技术人员还要为下一季种什么、什么时候种提供数据参考。”基地负责人杨文俊感慨,过去在地里刀耕火种,现在玩的却是大数据。

大数据为不仅做好农残监测,还为农业有计划生产提供科学参考.图为山长久青公司技在和平坝区做农残检测。郭进 摄

山久长青公司负责人杨伶说,该公司的“校农结合”大数据,自动汇总学生营养餐菜品需求,为农业有计划生产提供科学数据。

大数据为农业有计划生产提供科学参考,仅是碧江破解“种什么”的生动实践。关于种什么?占据天时、地利、人和之优的碧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碧江区委副书记、区长黄洪州说,碧江把500亩以上坝区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载体,构建产业选择体系,着力围绕铜仁主城区50万人的消费市场做好产业选择。

 

结合生态条件、产业优势、经济区位、环境容量等因素,碧江编制《碧江区500亩以上坝区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19 — 2023年)》,规划建设14个500亩以上坝区,总面积18629.1亩,建成机耕道18.8千米,沟渠管网12.4千米、产业路23.5千米,打牢现代农业基础。

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菜则菜、宜草则草的原则,碧江区主攻果蔬、油茶、食用菌、中药材和生态畜牧业“五大”主导产业,调整坝区产业结构。

精选特色传统产业,出台扶持政策,让传统产品“珍珠花生”和“白水贡米”提质增效。目前珍珠花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白水大米获铜仁市十佳优质特色农产品称号。

谁来种?龙头引领能人归

8月26日,和平坝区的绿怡生态蔬菜合作社种植基地,负责人聂淑珍望着挂满架子的豇豆,满脸丰收的喜悦:“今年预计收入达50万元,生活越来越富。”

十多年前,聂淑珍买稻种的钱都是借的。她说:“党的好政策,不仅完善基础设施,还引龙头公司带动坝区发展,扶持我变富。”

农业产业接二连三。图为和平村村在生产“聂大姐酸豇豆”,该品牌远销省内外。覃信林 摄

为推动500亩以上坝区结构调整,碧江出台行动计划、制定工作方案,引入龙头公司、发展专业合作社,培育家庭农场、种养大户,构建主体培育体系,破解“谁来种”难题。

碧江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说,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引来桃李春风、五新农业,铁骑力士等99家龙头企业入驻坝区,成为坝区发展的中坚力量。

鼓励支持基层供销社采取产权结合、牵头领办、业务连结等方式,培育3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坝区发展不可或缺的生力军。

经过龙头引领、政策扶扶,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在坝区涌现,已发展家庭农场220家、种养大户66户。

构建主体培育体系,吸引能人种地,还唤醒了农民的市场、品牌意识。聂淑珍延伸产业链,推出“聂大姐酸豇豆”品牌,产品畅销省内外,有效带动周边农户规模种植豇豆。

在政府的扶持下,滑石乡老麻塘坝区,白秧坪大米专业合作社重振“白水大米”雄风,打响“白水贡米”品牌,成功吸引雷兵等外出能人返乡种田。

怎么种?绿色发展大坝美

2家企业种植花卉苗木425亩。

4家企业种植精品水果465亩。

推动铁骑力士猪场、精品果园、蔬菜基地等经营主体结合,推动“猪+沼+菜”“猪+沼+果”、休闲观光农业生态循环发展。

8月26日,和平乡组织、宣传委员刘靖盘点坝区产业时说,该乡坚持生态优先,按照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要求,推动坝区种养循环、绿色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碧江区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果蔬、油茶、食用菌、中药材和生态畜牧业“五大”主导产业,打造种养循环模式,促进坝区现代农业绿色前行、稳步发展。

绿色发展既得绿水青山,又得金山银山。行走和平坝区,八月瓜、葡萄、蜂糖李进入盛果期,亩产值达1.4万余元;漫步茅溪坝区,环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的180亩葡萄产量达220余吨,收入达352万元。

绿水青山迎来农旅游融合发展。碧江区兴发专业合作社打造的“四季果园”引来城区居民采摘;茅溪坝区实现天天有菜、月月有花、季季有果,推动乡村旅游,农民又多了一份收入。

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在绿色发展路上的碧江区正积极申报绿色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目前坝区内农产品已获得绿色产品认证2个、有机产品认证1个。

丰收时节,锦江河畔产业兴、村庄美。今年以来,全区就新增商品蔬菜3358亩、精品水果2100亩、中药材352亩、食用菌284万棒……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98亿元、同比增长6.2%,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50元、同比增长10.5%。

坝区产业结构调整,正让碧江乡村振兴步伐日益铿锵。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郭进

见习记者 刘煜妤

编辑 王琳

编审 杨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