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调整看碧江坝区】碧江:内外兼修双轮齐驱 万亩大坝日富日美

日期:2019-09-11 / 人气: / 来源:贵州日报 / 发布:媒体专员-杨凤琴

茅溪坝区天天有菜,月月有花,季季有果。图为坝区一角。碧江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8月22日,碧江区滑石乡老麻塘村,1700亩“白水贡米”坝区,稻浪千重,稻香随风溢。

站田间,闻稻香,白秧坪大米合作社负责人雷兵的脸上写着满足:“在党与政府帮扶下,白水大米的名头越来越响,村民富了,生活有滋有味。”

老麻塘村土地肥沃,其种植的白水大米因在明清时代“上贡”而出名。但是,近年来,受交通不便、规划管理、品牌营销的制约,白水大米也曾紧锁“闺中”。

让传统农业提质增效。碧江区给老麻塘村“切脉”开“良方”,内外兼修打响“白水贡米”品牌,通过网络把白水大米推到省内外,确保粮农收益丰、生活富。

内外兼修,做优现代农业。近年来,碧江区压实责任、整合资金、培训农民推动坝区建设,畅渠道建营销平台,构建产业保障体系与营销体系,破解“怎么推”、“卖给谁”难题,让坝区日富日美。

怎么推?筑牢现代农业根基

稻谷在灌浆期,不能大意。8月24日一大早,区农业农村局农技人员又一次赶到老麻塘“白水贡米”坝区查看病虫防治、水肥灌溉。

“从选种到育苗,从虫病防治到销售,都有政府专班服务,这让我种田的信心十足。”村民龙继保感慨地说,今年他一下子种了60亩“贡米”, 预计收入20万元。

过去传统农业因生产粗放、分散、效益低、抗风险能力弱,农民耕种积极性受挫,出现土地撂荒。

茅溪坝区天天有菜,月月有花,季季有果。图为茅溪村党支部书记肖德闵(左)采葡萄。 郭进 摄

那么,“粮仓”碧江,如何在锦江畔掀起农民参与现代农业的波澜?

碧江答案铿锵有力:内修其本,筑牢现代农业根基。近年来,碧江区通过压实责任、整合资金、培训农民,破解“怎么推”难题,构建产业保障体系。

为让农业产业保障有力,碧江成立了区委农村领导小组,实行区委书记、区长双组长制,组建由县级领导领衔的7个专班,按照“四个一”工作机制,压实责任、签订目标责任,推动区乡村三级同抓共管500亩以上坝区结构调整,确保保质保量建成富美坝区。

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碧江区出台方案整合涉农资金,做好坝区规划、资金管理等,提高涉农资金使用效益,提挡加速坝区产业结构调整。

仅今年,该区就计划投入2.2亿元,目前已投入1808万元完善水、路等坝区农业基础设施,投入项目建设资金1939万元,绿色产业项目发展基金融资达15.04亿元。

筑牢现代农业根基,需要培训好新农民。碧江组建坝区专家团队下沉坝区,理论、实操结合对农民做好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目前共选派17名高级职称农业专家,开展446场次集中培训农民1885人次, 1600人成为现代农业乡土专家。

通过压实责任推、整合资金推、培训农民,碧江区正实现传统农业异军突起、特色农业蓬勃发展,农民参与兴致高,仅白水贡米就种了8900亩。

卖给谁?打造“线上线下”双引擎

“嘟嘟”,8月24日中午,雷兵的手机响起微信提示音,碧江城区的老客户下了订单:“3件礼盒装‘玉针香’大米” ,货款已转账支付。

“以前赶马车卖米,沿街吆喝,嗓子感破没几个钱赚。”雷兵说,现在“贡米”品牌响了,不仅向超市定点供货,还通过网络把米卖到上海、北京等大城市。

坝区建好了,农业丰收了,可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曾经最为担心的是:卖给谁?

政府专班服务让农民种田信心足,图为农业专家查看白水贡米长势。 覃信林 摄

碧江外修渠道,打通坝区至市场的最后一公里。通过对口帮扶城市促销、开展“七进”定销、上网直销,构建线上线下产品营销体系,破解“卖给谁”难题,打通坝区农产品与市场需求梗阻。

充分利用昆山市对口帮扶契机,建农产品促销专班,举办“碧货入昆”专场农展会,借助昆山农产品电商销售平台,促进碧江农产品在昆山销售,目前共向昆山销售中药材价值超1000万元。

推进绿色农产品进机关、进军营、进学校、进医院、进企业、进社区、进超市。目前碧江坝区分别与华联玛客超市、68所学校等签订农产品供销合同,占农产品产量45.72%,实际销售2216吨,总价1399.3万元。

依托农业大数据山久长青平台,分析城区农产品需求量和坝区农产品供给缺口,科学合理布局坝区农业产业,促进农产品有效销售。目前该平台已入驻合作社602家、配送商148家,发展农村电商服务站60家,实现交易总额22亿元。

产品销售“线上线下”双引擎不但让农民获实惠,增强了群众调整产业结构的信心,让锦江大坝活力四射。

显活力!万亩大坝日富日美

悠悠锦江水,滋养碧江万亩坝区。

8月24日,晨曦初现,来自碧江区河西街道茅溪坝区的蔬菜、葡萄带着露珠,出现在市区农贸市场、酒店超市。

同一时刻,城区游客慕名而至,徜徉茅溪坝区,摘精品水果、吃农家饭,寻找乡愁享周末休闲时光。茅溪村党支部书记肖德闵说:“过去坝区多数是荒田,少数地块种传统作物,没特色收益不高。”

做优现代农业唤醒农民的市场、品牌意识。图为白秧坪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在田间展示“白水贡米”。 郭进 摄

农村产业革命为茅溪村发展注入新理念。近年来,该村立足城乡结合部的地理优势,全力打造城乡结合部坝区经济示范区,布局时令蔬菜、精品水果、餐饮休闲三大板块,实现“天天有菜、月月有花、季季有果”良好局面。

曾经生活贫困的村民杨俊靠种菜年收入达20万元,不仅修了房,还买了车。他说,坝区结构调整让同样的地产出不同的效益,更让村民看到了现代农业的光明“钱途”。

锦河畔坝区,精品水果、现代大棚、时令蔬菜、传统特色农业处处可见。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该区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精品果蔬、生态养殖等特色产业,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覆盖达3项以上;特色农产业品销售额近1亿元。

推动坝区产业结构调整,碧江区构建产业体系破解一个个难题,推动地增效、民增收、村变美,坝区活力尽显,万亩大坝日富日美。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郭进

见习记者 刘煜妤

编辑 李志刚

编审 李劼